業務介紹

勞作教育制度

勞作制度是本校1955年創校時,即實施的獨特教育方式之一,第一任校長曾約農教授曾表示,勞作與課程在教育制度中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做人與治學在教育精神上雙翼並重。而此教育模式歷經半世紀淬鍊,不只導引學生學習「做人」,更建構其服務意願及能力,成為社會實踐的「專業人」。更是國內各大學中率先倡導,最具開創性的教育制度。

創校之初設立之『勞作指導室』到民國六十八年改隸訓導處,民國八十年升格為『勞作教育指導處』,與教務處、訓導處並列為一級單位,並於民國八十二年更名為『勞作教育處』,使得勞作教育在專業領域中,從事更多面向、更深入的教育任務。

勞作教育的任務有三:
一、使學生在接受大學期間能逐漸培養其自律、負責、合作、關懷等待人處事態度。
二、幫助經濟有需要的學生,得以藉由工讀助學金之協助,順利完成學業。
三、經由專業服務學習、自組服務學習團隊,培養學生關懷社會,尊重差異,學習成為世界公民。

 

基本勞作

基本勞作教育是本校於民國44年創校即設立的制度,其創始理念,在使學生於正課外,尚能獲得有關勞作的教育價值。因在勞作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瞭解勞作尊嚴與稼穡維艱之真意,體驗手腦並重與人格平等之真諦,且可養成負責、守時、勤勞、合作、誠實、服務諸美德。甚至畢業後,即能運用此種美德於實際生活,進而教導他人,影響社會。隨著時代的演變,基本勞作教育雖然在作法上有不小的改變,不過其精神仍與創校時無異。以下簡單說明勞作課程規劃的原則。

培育永續人才  洞察永續趨勢
新一年的勞作教育將培養學生更多樣的永續生活素養與技能,如環保科技、家用設備節能、環境優化、生態保育等。除了在校園室內外場域的永續實踐,還包含線上課程、溪流守護、社區服務、生態探索、永續生活科技力。創新建立個人永續貢獻度制度,讓學生在現場看到自己在永續實作過程中為地球所減少之碳排放量,實際感受作為地球公民之貢獻,成果表現可成為未來職涯履歷。

學習時間自主  精實投入時間
有別於以往由勞教處統一分派固定時段及地點進行基本勞作教育課程,學生將可按自身之需求自主上網選擇勞教處所規劃實作之場域及時段,並藉由導入科技元素於室內外永續實踐場域來提升操作效能。兩學期須分別完成課程所需之時數(18小時/每學期),含線上教學、永續生活能力培養、生態深度體驗、室內外場域永續實踐、各種方案學習等。

彈性修課年級  自主申請延修
勞作教育為培養學生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建立永續觀念以作為專業學習之重要方向,以在一年級實施最為適合。但若同學有特殊需求,可自行申請延後修習。

學長姐的帶領  適時給予關懷
透過同樣身為東海學生的勞作小組長、課程種子,引導新生認識「大學生活」與「大學目標」,藉由課程中的關懷去了解學生在大學的適應狀況,面對困難或是疑問時能夠給予建議,也提供管道讓行政單位能適時提供學生協助。

助學勞作

助學勞作的目的在幫助有經濟需要的學生,藉著校園內的工作服務所得工讀助學金,輔助其安心就學,這樣的精神延續自1955年立校師長對學生的大愛,就在當年第一次行政會議中甚至決議應盡力協助付不出學費的學生安心就學。儘管經過半個多世紀,高等教育環境有許多改變,東海大學仍秉持基督精神,努力延續對有心向學學生的輔佐與協助。

每學年東海大學近4000萬元的工讀助學金支持這項制度,參與助學勞作的同學更超過2,000名。助學勞作申辦作業97學年起以數位E化辦理(請參閱http://tlabor.thu.edu.tw/00v2_loginA.php),分為四期:暑假、第一學期、寒假、第二學期。甄選作業經學生線上投個人履歷,並進行面談、媒合、錄取等公開、公正的程序與作業平台。學生的工作場域涵蓋教學單位9個學院暨中文系等38個系所; 教務處等20幾個行政單位。工作內容涵蓋行政祕書、諮詢接待、網路管理、校園綠能等項目。工讀助學金則依勞動佈公告之基本時薪。

培力與成長是助學勞作制度同等看重的部分,學生不但可以視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助學勞作時間規劃自己的助學勞作時間與份量,因此,時間管理往往成為助學勞作生的附帶學習。除此之外,助學勞作制度也相當重視學生的工作態度與工作倫理的養成。因此在學生助學勞作期間也提供提高就業力、國際觀等相關的職能訓練活動。這些訓練活動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經驗,透過活動設計教導青年勤勉、負責、自我信任、高工作品質,學習適應工作的艱辛,懂得遵守規律,被他人信任,了解錢的價值,與應對各種不同社會處境與權威等。

另外在本校助學勞作制度下還安排有生活學習導師,關懷導引助學勞作生於工作場域學習「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從「做」中啟動「學習改進」的滾輪,幫助學生看到自己、轉化自己,提高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正向影響力。

助學勞作制度的維持除了是學校的辦學目標,亦是歷年畢業校友,社會賢達的頂力挹注方能維繫。學生在助學系統下,透過有給服務得以安心就學,因此感恩與回饋,也是本校助學勞作中要帶給同學的重要價值。以東海大學勞教家族(衛生助理)團隊為例,走入社區辦理清掃學習,認養國際兒童、捐助愛滋病團體等,97年起累計金額超過十萬元,是身體力行,落實助學勞作教育精神的最佳見證。透過這樣的實踐與回饋,因此榮獲「2013年全國社教公益獎」,便是最佳寫照!

社會實踐

本校服務學習之推展,是以大一基本勞作教育為基礎,透過校園環境整理的過程,培養學生具備自律、負責、團隊與服務精神。經此訓練,學生得以在接續規劃的各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及活動中,發揮所長回饋社會,從服務的過程中精進專業與態度,並培養社會公民意識。

服務學習的主要業務包括推展服務學習理念、發展服務學習課程、拓展服務學習場域、促成多元服務學習方案,以豐富老師的教學方式、精進學生的專業與態度。

近年來深耕大肚山社區,107-108年以「大肚山兒少青跨世代全人培力創能發展」種子型計畫,獲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第一期計畫補助。109-111年再以「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萌芽型計畫獲第二期補助,持續有系統地投入兒少教育與地方活化工作。此外,服務學習組於108年創建「東海大學社會實踐資訊整合平台」,整合全校各單位的社會實踐課程與活動,呈現出全校豐富多元的社會實踐活動。